喜好击剑,使气任侠,快意恩仇,不惟春秋战国。唐代,也是一个对剑痴迷到狂的年代。
李都尉古剑
后一首,吴剑铸造之精妙,跃然纸上。
《战国策·赵策》更是对吴剑的锋锐赞不绝口:“肉试则断牛马,金试则截盘匜。”
——肉试则断牛马,金试则截盘匜,如此宝剑,诚如倚天,谁与争锋?
1964年11月,如今已95岁高龄的文博大家张颔先生正是年轻力壮的44岁,他到忻州市原平县做“四清”工作,顺道对张村一带的古文化进行考察。
原平地处山西北中部,东临五台县,西靠宁武县,南与忻府区、定襄县毗邻,北和代县及朔州市平鲁区、朔城区接壤。隶属于今中阳乡的张村位于滹沱河畔,在原平县东北2.5公里处。
古墓南北呈长方形,为土坑竖穴墓,长约6米,宽约5米。随葬器物分为5种:
食器,鼎4件、甑1件、甗1件、豆1件、小尊1件;酒器,壶1件;兵器,戈3件、矛2件、剑2件;工具,锛1件、凿1件、铲1件、砺石1件;车马器,辔2件、马衔2件、带头1件、环3件。
这批器物,都具有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特征。其中,一柄青铜剑引起张颔的极大关注。
阖闾(hélǚ),春秋时期吴国第24任国王,姓姬,名光,吴王诸樊之子,故又称“公子光”。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,著名军事家,雄踞东南的春秋五霸之一。
此剑即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之“副剑”,与越王勾践剑同墓出土。原本与越王勾践剑一同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,后调归国博。
全长59.1厘米、剑身宽5厘米,剑身满花纹,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“攻吾王夫差 自作其元用”。
清同治年间,忻州代县蒙王村发现“攻吴王夫差之御鉴”;
对万荣出土的“王子于之用戈”,张颔详尽考证,并有论文刊载于《文物》杂志。对原平峙峪村发现的这把吴王剑,他考虑更多的则是:为什么这把剑出现在接近雁门关的古“代”地?原平和距此不远的崞阳一带的古代历史意义到底在哪里?
最强有力的证据,是1963年5月,在距峙峪村不远的武彦村,村民在挖水渠时,发现了东周布币2223枚,刀币2180枚。
从货币文字中所涉及的地望来看,大部分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地名,如:邯郸、柏人、蔺、离石、晋阳等。
张颔推断,大致从公元前458年左右或前307年间起至今,两千多年来,这一区域瓜瓞绵绵,人烟从未间断。
在武彦村一次发现4403枚东周布币和刀币时,张颔写过《山西省原平县出土的战国货币》一文,谈到货币埋藏的原因,可能与武彦村系战国的交通要道和当时军事活动有关系,而这次在张村一带的考擦,他改变了看法:这一带在战国时代是一个繁荣的政治军事中心,不单纯是军事交通要道。
张村和峙峪村一带,在赵国立国之前,属于晋国的边陲地区。再往北,就是代国,一个被赵氏用亲情、阴谋和不名誉的刺杀灭掉的诸侯国。
赵简子就是著名的赵鞅,“赵氏孤儿”赵武的孙子,晋阳古城的创建者,至晋定公时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,是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外交家、改革家,与其子赵无恤(即赵襄子)并称“简襄之烈”。
早在灭代前十多年,赵简子就把女儿嫁给代王,以嫁女联姻作为笼络,麻痹代王。后赵简子病重,知道不治,就把太子赵襄子召来:“如果我死了,等安葬完毕,你就穿着孝服,登上夏屋山去眺望。”
↑赵国时期的夏屋山就是今天代县境内的草垛山
果然奏效,这位姐夫很实在,对小舅子投桃报李,代国产马,代君就以良马回赠赵襄子。
不久,赵襄子约请姐夫到代国养马之地边界的句注关塞,也就是今天的雁门关吃饭以示答谢,事先安排数百名装扮成跳舞者的兵士,把兵器藏在用羽毛做的舞具里,并准备了一个斟酒用的长柄方形铜枓,也就是大铜勺。
随后,襄子用代君的车子去接代君的妻子,自己的姐姐。
代君的妻子半道得知丈夫被弟弟杀死的消息,刚烈之极,对着苍天号哭一场,“吾受先君之命事代王,今十有余年矣”(汉刘向《古列女传》卷5《节义》),当下磨尖插发的簪子,自刺而死。
代人对此感念不已,至今当地还有“刺笄山”和“反斗”这两个地名。
从此,代地便在赵氏控制之下,其北部疆域向北推进,进入戎狄聚集区,版图扩大到治水(今桑干河)和雁门水(今洋河)一线。
代地入赵之后,公元前453年,赵、魏、韩三家分晋,这一年,被后世史家认为是战国时代的开始。
公元前403年,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,赵襄子的曾孙辈赵烈侯赵籍立国。到“胡服骑射”的赵武灵王时,赵国的版图已向北扩大到现在的内蒙托克托一带,“代”地由赵国北鄙,变成了实实在在的“内地”。
当赵国在前403年立国并逐渐称雄的时候,吴国已湮没整整七十年矣。
多少风流,总被风吹雨打去。
这把剑为何出现在赵国墓地?
如本系列第一篇所述,春秋时期,晋国与楚国争霸,晋景公用与楚国积怨的申公巫臣计策,在楚国一侧培养吴国制楚。《左传·成公七年》载,巫臣到吴国教吴人学射法、御法、战车阵法,从此晋吴开始互通往来,关系密切,吴王阖闾的爷爷寿梦所以能称王而“通于上国”,都是仰仗晋国的力量。
另外,吴国被越国消灭以后,吴国王族、与孔子齐名的延陵季札的后人纷纷逃往晋国,特别是在赵地做官者不少。史书记载,赵襄子期间,他有一位谋臣叫延陵玉,正是吴国季札的嫡传后人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所见的吴王名剑,大多出土于吴境以外的地区,个中原因,当与实战、掠夺、结盟、赠送等有关,这也充分反映了吴国青铜剑在争霸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。
↑公元前260年的战国形势图
此时,越灭吴、楚灭越已经若干年了。
此把吴王光剑,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吴越青铜剑相似,虽有锈蚀,但整体观察,铸造精美,剑锷锋芒犀利,火焰状花纹银光闪耀,堪称吴越名剑。
吴越名剑,人以为神,是因为其有“三绝”。
一绝,为菱形暗纹。
湖北省博物馆收藏
1975年10月在苏州葑门河道内发现一柄春秋青铜剑,通体也满饰黑色发亮的菱形暗纹。这些暗纹擦不去,打磨不掉,也非人工所镶嵌,埋藏地下几千年不锈不腐。
《吴越春秋》中,相剑名家薛烛曾赞吴越之剑:
“光乎如屈阳之华,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湘。观其文,如列星之芒;观其光,如水之溢塘;观其色,涣如冰将释,见日之光。”
如此毫不吝啬赞美之词,说的正是吴越剑上的各种美丽花纹。
二绝,为同心圆。
迄今所见的吴越之剑,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剑首大多以铸在铜片上的密集的同心圆作为装饰。
原平峙峪村出土的吴王光剑,剑首的端部有一轮轮的同心圆槽,在一轮轮同心圆的底部,还刻有突起的如同一股股麻绳般的绳状花纹,同心圆槽的槽壁厚度只有0.2至0.8毫米,槽宽只有0.3至1.2毫米。这样的工艺,在如今现代化的车床上也做不出来,当时是如何制作的,也是不解之谜。有著名冶金史专家考证,这可能和中国土生土长但失传的独特工艺“薄壁结构铸造”有关。
三绝,为复合铸造技术。
这在上一篇中已经论及,主要是先用红黄色的低锡青铜铸出剑脊,剑脊两侧留有接剑从的榫头,再用黄白色的高锡青铜接铸两侧剑从。这样经多次铸造出来的剑,刚柔并济,锋锐异常。另外,这种剑在铸造时,采取了锋后束腰的造型,即在剑身接近剑尖处先收腰,使前端如同装上了倒钩,刺入人体再往后一拉,杀伤力极大。
为富国强兵,称霸天下,吴越两国历代国君都非常重视青铜冶炼和兵器制作。《吴越春秋》记载,吴王令“能善为钩者,赏百金。”
由于国君的重视和自然环境的影响,当时吴越地区的铸剑水平,远远高于中原诸国,出现了许多铸剑大师,如干将夫妇、欧冶子等,尤其是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,流传至今。
吴越利剑,有名到什么程度?
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说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“收天下兵,聚之咸阳,销之为钟鐻,金人十二,各重千石,置廷宫中”。吴越出产利剑,一枝独秀,名闻天下,官方和民间所藏不知凡几,秦始皇最是放心不下。
苏州虎丘有名胜剑池,当地方志记载,剑池下是吴王阖闾埋葬之处。据说,因为阖闾爱剑如命,接位的夫差把老爹生前喜爱的“专诸”、“鱼肠”等三千口宝剑作为殉葬品陪葬。
传说,秦始皇南巡到苏州,听说虎丘山之下是吴王阖闾之墓,于是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挖掘,希望挖出深藏于墓的吴越青铜利剑。不料直到坑中冒出水来,也未见剑的踪影,只好抱憾离去。
这也是“剑池”这个名胜古迹名称的由来。
自古民心不可违,得人心得天下,岂在数件刀兵。何况,吴国千万把锋锐名剑,已经开枝散叶,流播于各国,岂能尽收乎!
而其中一柄,此时已进入三晋,将火焰和雄心内敛,并将自己深埋泥土。
燕赵侠客,吴越之剑,均天下闻名,在深藏地下之前,它又发生过哪些必定会发生而我们并不知道的故事和传奇?
如果传之后世,这把剑最希望握在哪位主人的手中?
——焚我残躯,熊熊圣火,生亦何欢,死亦何苦?
——为善除恶,唯光明故。喜乐悲愁,皆归尘土。
噫!怜我世人,忧患实多!天高处倚天,龙卷处屠龙!
这难道不正是这柄火焰纹吴王剑的内心独白和真实写照吗?
图片:湖北省博物馆 刺客信条 吴越干将
越王勾践 ynjh88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